老板为什么下架了外企高管看中的新款板鞋?

需求定位
如果一个品牌长年累月服务一个时代里一群特定的人,而这群人的消费力又横跨数十年,那么这个品牌所要做的就是伴随这群人的成长、衰老,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符合这代人的心意和需求而已。

最近和一朋友闲聊听来一则轶事。

故事的主角是国内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老板,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终将企业做强做大,除了本土人才也挖来了一些在500强外企担任过高管的人才。

有一次,这位老板邀请挖来的外企高管去工厂看最新出样的产品设计。对着新出炉的样板鞋,老板问道,这些鞋子你觉得哪几双能卖得好?高管沉思片刻,根据我过去在XX品牌的经验,这几双是最时髦的,销路肯定好。老板点点头不做声。等那位高管走后,老板对旁边的人说,把他前面看中的那几双去掉,其他的就是下一季的新款了。

据说这位老板一年里在办公室的日子极少,最常做的是出差,经常不打招呼直接去自己店里视察,很接地气。在观察市场多年后,他给自己鞋子的定位就是卖给小镇土著穿的,十几年前是卖给这群人,但现在他们年长了,那就每年稍微根据市场流行变化一下,但也不至于做太翻天覆地的改变,必须适应他们的口味,因为主要客户还是这群人。这位老板的思路明确,不打算去大城市和那些国际品牌抢客户(当然也是抢不过),自家的店是深耕四、五线城市。牢牢抓住当地土著。

他是不太怕国际大品牌的渠道下沉,毕竟价格定位在那里,你做你500~600元一双运动鞋的生意,我做我200~300元一双运动鞋的市场,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目前看来,这老板的经营策略倒是准确无误。在经历了国内体育消费品产业的整体行业的低潮后,如今这一行业复苏回暖。我看了下财报,这家公司的业绩在几家上市体育消费品公司中遥遥领先。

总有一些品牌会伴随一代人成长,除非换一个城市生活、资产突然翻几番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否则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维持固有的消费习惯和模式。

采访时常常最喜欢问公司品牌商的问题是,你们的消费者定位哪个年龄群?后来想想其实不太对。假设你做公司创品牌时的规划是将消费受众定位在20多岁的年轻人,当时,你的消费者是90后,但十几二十年后,90后成熟了,他们不会再买你的东西,因为你的东西是卖给20多岁的人的。而新生代的00后,此时他们处于20多岁,但审美已经与上一代发生巨大变化,因而不太会买你的东西。在中国,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20年前原本做休闲服饰的几个品牌。

问题是这些时装鞋帽品牌会老化吗?

互联网服饰品牌衣品天成的创始人杜立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至少对于平价、大众服饰来说会老化。他甚至认为未来一个品牌存在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老化的时间会越来越快。我问他那怎么办?他说,那只好再多做一些品牌。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公司要做多品牌化来精准定位不同的人群。目前看来,这大概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说不会的人,比照的是那些百年的高端奢侈品,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不少奢侈品品牌这些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都在想方设法抓住有消费能力的“千禧一代年轻人”,就如同50年前想要将自家的货品卖给他们的有钱的、有消费能力的祖父母一样。

所有的品牌最终都会老化消亡,不过时间长短而已。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维持得时间长一些,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不被淘汰?我始终相信的是,消费价值观直接影响品牌结构和销售业绩。而这些价值观与你所处的生活环境、拥有的财富挂钩。正如文中最初那位老板所说的。他的销售策略大致可以理解为,其产品不是卖哪一代人,而是卖给哪一类人,到底是年薪百万元还是年薪10万元,到底是大都市市民还是小镇村民。

如果一个品牌长年累月服务一个时代里一群特定的人,而这群人的消费力又横跨数十年,那么这个品牌所要做的就是伴随这群人的成长、衰老,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符合这代人的心意和需求而已。不要抱怨消费者抛弃了你,这只是因为你做的羽绒服含绒量比过去低了,价格却高了,又或者是你的花生酱涨价了,但瓶子上显示的容量却比以前少了10%,且比过去稀薄了。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END –

编辑|黄瑜  视图|王政凯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微信|xiaomishu0001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