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7!未来互联网的核心趋势:出海、下乡、老人、小孩

专家说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慢慢过去,很难再出现一个微信,或者滴滴这样的公司了。那么,未来的三到五年,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又在哪儿呢?

%e6%91%84%e5%9b%be%e7%bd%91-%e5%9c%a8%e7%9d%a1%e8%a7%89%e7%9a%84%e5%b0%8f%e5%a5%b3%e5%ad%a9

核心提示:

1.在争取新用户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开互联网最成熟的这群人,要么去海外,要么去三四线城市、去线下、去低幼用户、年轻用户和老年用户群体里面去找新的市场机会。

2.创业起步的时候,要把平均数概念抛弃掉,去看那种更细分的需求,因为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市场空间。

变革家,以投资视角为您发现风险和商机!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出现了很多巨头和独角兽,像微信、滴滴,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当中出现的。但我们也知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慢慢过去,很难再出现一个微信,或者滴滴这样的公司了。那么,未来的三到五年,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又在哪儿呢?

这份报告涵盖了最全面的趋势预测,其中的内容凝结了李开复、徐小平、程维、姚劲波、傅盛等63位行业大佬的智慧,基于腾讯、京东等海量大数据制作完成。在过去几年,企鹅智酷成功预测了传统产业的跨界风潮。企鹅智酷的负责人王冠,为你准备了企鹅智酷对于未来互联网的几个核心趋势洞察。

接下来,与你分享在这个分水岭时期的三个最大的机会以及四个重要的风口。

我们简单形象地描述一下这三个机会,可以命名为“出海”、“下乡”以及“青春和白发”。青春与白发可能一下听不懂,放心,稍后会解释。

三个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机会一:出海

咱先来看第一个机会——出海,为什么这样说呢?互联网已经近乎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对于企业来说,你去满足现有用户越来越挑剔的需求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想保持一个成长性和增量空间的话,选择那些尚没有被满足的地区和国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个出海意味着我们会把市场和业务走向那些我们看到的新兴国家和市场,比如说巴西、印度、东南亚,甚至如果你的产品足够有野心的话,还可以去非洲等地区。可能大家因为没有出去过,会觉得非常难,或者觉得这里有特别多的陷阱。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第一波巨头型企业,像BAT、百度、腾讯、阿里,他们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在整个中国互联网趟出了一条路,他们在出海和全球化当中其实是收集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的话,那你是幸运的,因为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把你的事业和你的立足点放到全球的市场或者放到跨境的交易当中去找新的机会,要比你在一个存量的市场、在一个红海的市场、在一个巨头遍地的国内市场当中去厮杀,有更大的存活率和优势。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的话,不管你过去主投的是什么领域,从今天开始你应该把你的视野升级为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你要去看全球化的项目,去看全球化的投资布局。甚至在做投资选择的时候,那些具有全球化市场概念和用户满足服务的项目,要比只做某一地、只做国内项目,在你的心里面有一个更高的分数。

这个出海全球化是拯救我们现在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危机最好的方式。

机会二:下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整个中国互联网里,虽然大量的用户已经实现了网络的升级和用户的覆盖,但是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还是有蛮大差异的。对于很多产品和服务来说,你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或许已经到达瓶颈了。但如果把你的模式复制到三四线城市,你可能就会获得非常大的一个增量空间。

很多人可能在过去会担忧,我们在三四线城市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要远高于在已经网络非常发达,大家对网络的使用习惯非常成熟的大城市。确实是这样,在过去几年里面这个是围绕中国大公司和创业者,去向三四线渠道下沉渗透的一个最大的瓶颈。但是在今天这个瓶颈可以说已经非常小了,为什么呢?

首先很多巨头型体量的产品,比如说微信、微博、百度,比如说美团、点评、携程这样的公司,它一方面体量大,另一方面它提供的服务天然具备全民属性,通过这些服务在过去几年在三四线城市不断的开拓和渗透,其实现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已经初步具备了使用网络、智能手机,甚至使用App的习惯和技能。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中小型体量的产品或者创业者来说,我们跟随巨头已经开拓的路快速地杀进三四线市场,其实要比过去来说难度要小非常非常多。

第二,我们从产品或者说从终端上来看,过去大家会说三四线城市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就是千元机浪潮。大家诟病的一点就是千元机性能太低,很多产品需要高性能服务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手机上根本实现不了。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在很多的三四线用户当中千元机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很多用户开始采购更好的、更贵的手机。而且,现在的千元机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千元机了,它所提供的性能、功能是基本不存在瓶颈的。

我们最后来看一个更为重要的一点,那晚几年去行不行?现在一线城市、大城市的用户还没有完全覆盖全,还有点机会在这里边,我过几年再向渠道下沉,可能那个时候我的经验更多,产品更成熟。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这样做。因为我们觉得今年或者说2016年到2017年这个节点,应该是很多产品向三四线城市去渗透的最好时间点,也是最后的机会窗口。很多的用户,他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是三到四个小时,我们刨掉典型的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来说,他剩下的八小时里面有一半的时间在用手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已经到顶点了,用户不可能所有时间都在玩手机,这个是不符合人性的。那么也就是说未来用户的竞争是App与App之间的使用时长竞争。在大城市里面用户没有更多的其它时间放到手机上了,你想赢,你想占用更多的用户时间,你就要抢别人的时间,这个会变得更难。

所以说从今天开始,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产品,会快速地向三四线城市去转移,去获取新的用户增长和商业价值,在别人已经开始抢跑的情况下你还不起跑,等过几年再走到三四线城市时,你会发现那里面又是一片红海了,你还是什么都没有抢到。所以说下乡可能是对于现在还不想出海的产品的另一条路径。

机会三:“青春和白发”

有的人说,出海和下乡好像离我都稍微有点远,或者说这两个我也想做,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这就是第三个机会,这个机会我们把它定义为青春和白发,其实你可以理解为青春经济和白发经济。

我们现在回到人的本质上来说,那就是你要向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转移,我们知道20到35岁是中国互联网网民当中最成熟的一个人群。就像我说的那个四小时概念,他们手机里装满了App,你再去厮杀的话,你是要跟成熟的对手,甚至竞争对手厮杀。比如说一个新闻App你可能抢的是游戏的时间,这个就非常恐怖了。但是我们看到19岁以下的青春用户,比如说10岁以下的用户,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他们已经开始用智能手机以及iPad了。所以说在这部分用户当中,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他们的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那么在这部分用户里边,如果我们能理解他们的需求,能给他们提供服务的话,比你继续去抢20到35这个人群的起步速度更快。而且你如果优先满足了这部分用户的话,在未来你可能就抓住了未来最核心的一个群体。

之前大家对于这种低幼用户不够重视,其实是源自一些大家想当然的理论。比如说曾经美国有记者问Facebook的扎克·伯格“现在年轻人都不用Facebook,你是不是很担心?”扎克·伯格回答说“我不担心,因为他们长大了会用。”他这种理论其实很有市场,大家会觉得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其实是伪需求,他们长大了之后不会用我这个产品了,因为太幼稚,所以很多人不太重视这个市场。他们觉得年轻用户没有付费能力,我现在贴合他们的需求提供产品,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又用成熟的产品了,我相当于是白费工夫。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案例和趋势其实已经不是这样了,年轻用户对于他们年轻时代形成的产品习惯、产品体验是有很长持续性的。

我们以一个视频网站来举例,就是bilibili,也就是年轻人口中的B站。它最开始是提供一些动漫视频的二次元内容,满足的是一个比较小众、年轻的群体。一开始大家对B站不是很重视也是因为觉得成年人可能不会看这些漫画幼稚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看到B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多它最早的那批用户,现在都二十几岁了,依然非常迷恋在B站上看视频。甚至很多三十几岁用户,被反向地吸引到B站来,这是为什么?因为B站在早期抢夺了青春用户之后,它慢慢地也在丰富它的内容体系,它现在有大量的适合30岁人看的东西了,所以说你会看到一个定位在青春经济、低幼经济的产品,通过不断的迭代,以及对原来年轻用户习惯的继续坚持和培育,做到体量越做越大。第一,它的年轻用户没有流失,第二,成年用户还被它引过来。所以B站是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说年轻用户的需求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昙花一现。

我们现在再看年龄的另一端,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发经济。这个白发经济不是我们很狭隘地说60岁以上,头发花白的,而是指中老年群体。为什么这个群体是一个机会点?因为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说现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很多的中老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上网的条件和初步使用手机的能力。他们为了跟子女打个视频电话,需要买个智能手机,装个微信视频通话,为了春节跟子女互动发红包,他也要配个智能手机,学会按哪个按钮会产生什么功能,这部分用户已经被强行地拽到互联网里面来了。再有,我们说的年龄的迭代,就是中国第一波和第二波网民,现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到中年,甚至又在向老年过渡了,他们是自带的网络使用习惯,但是他们年纪大了之后他对生活服务的需求和他20岁、30岁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看到这两部分人群合起来,其实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中老年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说他们已经会用手机了,但是他们现在使用手机是被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中老年很多真实的生活需求依然停留在线下,这个是没有被满足的。如果我们能够去真正读懂中老年的需求,再结合他们已经会用智能手机、会用互联网这么好的一个基础,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引爆点。

总结一下这三个机会,我们发现它其实是围绕同一个核心,就是在下一波竞争里面,我们应该首先要守住自己的存量市场,其次在争取新用户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开互联网最成熟的这群人,要么去海外,要么去三四线城市、去线下、去低幼用户、年轻用户和老年用户群体里面去找新的市场机会,这个就是我们提到的三个机会。

四个风口是什么

这四个风口,我们把它定义为资本、技术、内容和渠道。

风口一:资本

首先来看资本。大家都在说2017年资本到底会怎样?是变冷了?是寒冬、盛夏,还是说是一个比较温和的状态?我们通过跟数十位投资人去沟通,以及我们长期对资本行业的观察来看,发现整个2017年,甚至可能延续到2018年,未来两年时间里面整个资本投资市场对于整个科技和互联网产品来说,应该会保持一种稳步向上的趋势。这个冷不是寒冷,而是冷静。

比如O2O热,或者热潮时候的那些大规模泡沫化的投资,在未来两年不太会出现,但是资本绝对不会刹车。大家依然会保持一个持续的投资,这是我们对未来两年的一个基本判断,也请各位创业者或者说大家对这个保持信心,资本不会寒冬,也不会把钱袋收紧。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资本永远都是喜欢冒险的,或者资本永远都是期待更大回报的。在这种趋冷的条件下,我们会发现其实资本是在蓄势、是在储能,大家都在盯着下一个爆发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说,我们预计未来两年整体上是一个稳步向上的趋势,但是如果其中出现爆点的话,我们会认为它会非常快速地形成一个脉冲式的高潮,因为分水岭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哪个先冒出来,哪个就会得到资本最大的认可。

在这里简单和大家分享下,我们觉得可能有几个小方向是资本比较看好的,也是我们在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希望创业的你一点启示。

我们觉得第一个方向是技术。在技术领域要想真正获得资本的投资和认可,必须要有商业化的能力,空谈技术是很难的,在这个时代里,它已经过了炒概念的阶段,所以说新技术加商业化是未来两年获得资本投资的一个很好的切口。

除了技术之外,我们认为第二个比较被看好的是跨境业务,比如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都是目前资本比较认可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如果你能形成规模优势的话,可能会获得资本的青睐。

第三个领域我们把它定位到内容,其实就是内容创业。这个后面在内容那块我们会详细说,但是资本这块先简单跟大家提一下。就是现在只要是在内容这块的一些优质的内容、头部的内容,都很容易被资本长期的青睐,因为在长远上来看,对于优质内容的提供和对于中长尾的内容提供,这个分水岭会越来越大,大家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因为大家的时间越来越有限。

我们认为第四个资本会青睐的行业是互联网金融深水区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因为我们看到过去两年互联网金融都非常热了,会导致现在很多想做互联网金融的人有点迟疑。但是如果你放眼到整个金融市场的来看,会发现体量太小了,互联网金融现在在整个金融体系里占据的改造份额还是一个最粗浅的层次。

我们看到未来在大金融里边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做。这不仅是互联网的机会,这也是金融的机会,因为整个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一直存在两个趋势:第一个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化,第二个是金融公司互联网化。那么到浅水区的时候我们看到,第一场战争其实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化了。在未来这波更大体量的机会窗口当中,它们两方起码是旗鼓相当的。在深水区里面涉及到很多更专业的金融领域东西,以及很多监管层面更严格的压力,这是互联网公司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领域会存在一个很大的机会。

对创业公司来说,这里边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金融公司互联网化面对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专业知识,而是他们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以及对于互联网用户的理解。

在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我们能在金融公司互联网化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服务,提供一些集成性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绑定到大的金融公司的。说心里话,互联网公司金融化,在互联网公司这边的下一步竞争中是不太需要创业者的,具体来说,是不太需要互联网创业者的。他们可能会更多地采用跟金融型的资源公司去合作。而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他结合金融去做,那边正好是对方最稀缺的内容。

风口二:技术

我们在四个风口里边首先说了资本,第二个我们要说一下技术。比如大家会问到VR会不会火,或者人工智能将会怎样?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大家最关心的趋势性问题。

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技术驱动力是什么?从我们的判断来看,未来三到五年里面不会有任何一项技术成为独立性的,能够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经济或者新互联网发展引擎的东西。未来三到五年是第一个门槛,六到十年是第二个门槛,我们放眼未来十年里面可能会有五到六项新技术逐渐成熟落地商业化。而这些新技术形成一个集群的合力来引爆下一波技术驱动力,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的集群。但是大家也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技术集群引爆的下一波创业红利或者下一波的技术红利、经济红利,要远比我们上一波智能手机加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要更大。它对传统行业,对整个全球经济企业的改造要比上一波更彻底。

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引爆点,在这里跟大家先简单地做一个曝光。有大家最熟知的人工智能,有VR、AR技术,有大数据应用,有基因工程,有材料科学,以及我们过去已经谈论很多,但是未来仍然也有非常大爆发空间的云计算等。

放眼整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迭代期,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交叉。怎么理解呢?就是当有一波技术创新实现了之后,会带动一个长期的模式创新,基于这个技术创新平台会有大量的模式创新,大量的新公司以及创造大量的财富神话。当这波技术创新的红利耗尽之后,模式创新也就结束了,会有一波新的技术创新出现,新的技术创新成熟落地,又会带动一波模式创新。而我们判断未来两到五年以及六到十年这两个门槛期,其实就是整个的全球经济和科技这个迭代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创新期,因为上一波模式创新已经基本结束了。在技术创新期里边完成彻底的商业化和彻底的技术创新成熟落地之后,未来会有大量的模式创新去消耗这波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红利。

二到五年成熟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比如说大数据应用、云计算。这些其实跟数据更近,但是离这种纯技术突破稍微远一点的,与数据更近的可能更容易在二到五年内落地,但是材料科学、基因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创造商业化可能是在六到十年那个阶段。二到五年那些技术落地之后可能就会马上引爆一波模式创新,六到十年落地之后会是第二波模式创新,但是它们整体上是一起往前走的过程。

风口三:内容

说完技术的风口、资本的风口,第三个我们来谈一下内容的风口。我们看到现在工具、软件在做内容,搜索在做内容,电商在做内容,旅游在做内容,各种各样原来工具化的、平台化的都在做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回到那个最初的起点上来,就是因为那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现在都在互相抢用户的时间,而没有新增的时间可以让你去开拓蓝海了。

在这个浪潮里面,我们观察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抢时间一定是要用能够占用用户连续性时长,有高黏性的东西来抢。原来的工具、原来的社交、原来的平台化服务,其实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具备连续性让用户消耗时间的,本质上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游戏。但是为什么这些工具平台,他们都纷纷选择做内容,没有选择做游戏,这里面有两个根本的原因。

第一就是游戏的门槛比内容高很多,第二就是游戏不容易具备连续性,内容我做一个平台之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用户的口碑是一样的。游戏不一样,我做了一个游戏,它的寿命周期一是年,一年之后大家就去玩别的了,你没有办法去做一个持续性的创新。所以说一切即内容是现在所有整个互联网的趋势,所有做内容的公司都是在这个风口之上。

我们看到既然很多不是做内容的东西,不是做内容的平台、工具、产品都在做内容,原来做内容的,偏媒体属性的平台、公司产品,他们在干什么?我们认为在未来的2017年或者更长远的期间,整个内容都在自我升级,就是他们会把自己的内容要么变得更贴近用户的需求,要么变得更引导用户的需求,只有这两种方向。

在这里边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小而美的,或者具有创新的一些产品。比如说得到、知乎Live、在行这些产品,其实他们是在内容领域做出了一些很新的尝试,是一些原来的内容媒体平台没有想过的东西。

那么,整个内容风口的基础性的东西是什么?其实在四个风口里面,内容风口不容易引爆,但它却是最容易长期提供活力的。但互联网变化太快,如果你要让我们来提炼一个可以持续20年的趋势,并且20年这个趋势都不会死,我们说只有一个趋势,那就是信息爆炸。未来10年、20年,整个科技互联网行业,信息越来越多,生产信息和信息爆炸这是不可逆的。那么在这个不可逆的20年的信息爆炸里,用户获取精准信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用户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付出时间,因为冗余信息太多。第二个选择就是我付出金钱,我付费,让别人帮我搜索。所以说在整个内容领域,我们为什么比较看好知识分享和知识付费,原因就在这里边。在整个持续20年的信息爆炸里面,用户不得不做两个选择,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金钱,我们知道越高维的用户对于时间是越在意的。所以说,从长期来看,内容付费和内容创新应该是我们整个内容的一个非常大的风口,它不会瞬间引爆,但它可能是一个存活10年、20年的经济模式。

风口四:渠道

最后一个风口是渠道。

我们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看到的趋势洞察,未来几年渠道最大的变化就是由统一式分发渠道,向个性化分发渠道的巨大转变。

我们所定义的统一分发渠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把我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推送给我所有潜在的用户,不管我通过什么渠道,这个核心逻辑是一样的,线上线下都是一样的,小米卖手机的时候,叫做米1,下来叫米2,我推给的是我核心的用户就OK了,这用户可能是在北上广,也可能是在小城市,都没有问题。

我们定义的个性化分发渠道是什么呢?是真正读懂用户需求之后反推过来,把用户需要的产品差异化推给这个用户,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比如说内容,一些偏虚拟的服务型的东西,会最先实现这种从统一式分发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向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分发,通过更多的理解用户需求去满足用户,这样的话你就远远战胜了那些统一内容供给的方式。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今日头条、天天快报这种模式。他们通过大数据去了解用户对于不同信息的喜好度,然后实现了“千人千面”,每个人看到自己信息首页都不一样,他看到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这个是在虚拟经济最先实现的。但这里面大家会有个疑问,虚拟经济实现我理解,但是实体经济会这么实现吗?有一个厂商会生产一万个型号的手机,在同一天推出满足满足一万个人吗?这个可能未必真的会这样,但是我们从长远来看,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来说,可变化的材料技术丰富之后,甚至通过软硬件结合,在你的软件和体验上依然可以制造出很多的差异化,因为手机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说未来硬件依然可以走这条路。

渠道的变化是我们定义未来两年最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知道渠道之争其实过去已经经历了很多阶段,例如有渠道之争,有线上线下渠道之争。像互联网手机模式,像小米模式,像我们所说的传统手机模式。我们所说的立体式渠道和扁平化渠道,以及我们过去非常依赖传统渠道的IT产品、服务器等,这种销售的分发是非常需要立体渠道去做的。

现阶段我们看到的这种渠道的争夺,其实它依然是在中间环节。就是我们说的,我的生产和我的用户是固化的,是统一生产和统一用户,只是在中间我通过什么形式卖。这个本质上它并没有形成真的革命,而且现在的线上线下也在融合,小米也在做线下,很多的传统厂商也在做线上,说明它并不是一个革命式的东西,它只是选择A和选择B,或者我都选的问题。

但是我们说未来两年的渠道,就是刚刚提到的这个统一式分发和个性化分发的渠道之争,其实它不只是发生在渠道上,渠道只是一个结果,它发生是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它的消费端通过大数据和用户分层,真正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所以,它能提供以前那种模式所提供不了的用户差异化的满足感。在生产端也一样,我通过用户不同的需求反推过来之后,提供定制化的内容,这个也是在生产端。所以我们定义未来两年的渠道变化,它的真正变化根源反而不在渠道上,而是在对消费者、对用户的理解,和对产品生产的改进上、内容题目的改进上,而在渠道上形成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结果。

也就是说在这个渠道变化当中,我们能给大公司和创业者的建议就是:你们从现在开始要非常非常注意去收集你用户的需求,收集你用户的反馈。在这块我们也想跟大家做一个更好的,更进一步的解释和交流,就是我不希望大家还是用传统的模式去了解你的用户反馈,传统的是平均数的模式。

我做一个用户调查,我的手机用户全国有2000万,然后我说这2000万里面75%的用户喜欢这么大屏幕的手机,喜欢5寸屏的,15%的用户喜欢5.5寸的,只有5%的用户喜欢7寸的,这种调查通常是取平均数的,我们先满足75%用户的需求就OK了。但是在个性化分发当中,建议大家真的要把平均数这部分假装没有看见,你去看最典型、最小的那块,也就是喜欢7寸屏的用户,并深入去分析他是什么样的用户,这些用户在哪里,他为什么喜欢7寸屏。

因为这部分用户意味着你产品创新的可能以及个性化的可能,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可能很小,但是他们可能代表着一种那65%用户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如果你去挖掘这部分需求,并且你最终通过论证能够得出这些需求有长期演进的可能性的话,那在这块的投入你就可以领先一步。

跟大家说个经典案例,最早三星推出Note系列时,乔布斯说用户不会用4寸以上的手机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整个的行业,大家都说大屏手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户甚至都信了,说“我为什么要用那么大屏幕的手机,还费电。”但是,三星推出Note系列之后,却成为三星当年崛起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后来学界把它解释为“三星满足了苹果之外的用户需求”,这个苹果之外的用户需求,在当年那个年代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平均数之外用户的需求。当然,我们不是说抓一个小众需求就要直接用。如果一位用户说他喜欢20寸的手机,那么,“20寸屏幕的手机”可能是一个夸张的需求,这个需要再深入分析。我们建议大家从起步的时候,要把平均数概念抛弃掉,去看那种更细分的需求,因为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市场空间。

本文源自创业谱。变革家采用本文仅为信息提示之目的,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优质项目推荐、创业项目拆解、核心风险提示、身边商机发掘,变革家让您捕捉更多商机、规避更多风险。更多信息请扫码联系我们。

文章关键词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