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创投圈乱象丛生:创业公司集体办葬礼,互联网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

视点
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胡乱逻辑,无数人将创业当成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并决心为此不择手段。

cattle-skull-67740_960_720

核心预警:

1.2016年的创业市场也正流传着这样一本死亡笔记,让人吃惊的是,越来越多的明星公司公司位列其中,即便融资千万,也拯救不了如今的命运。表面看,资金链断裂成了大部分公司死亡的直接原因。

2.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根本没有认清“创业”的本质: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创业是长跑,难以速成;创业不是估值游戏;创业不是一堂舞台秀.

3.现在的投资圈的不正之风越来越浓烈,投资人更热爱“观点”而不是“产品”。创业者们迅速化身为百万富翁,然后又被置于难以达到投资人预期的境地。

4.在超强竞争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创业者,夸大之词有时候或许是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要手法。但很多创业者缺少的不是去“骗”的能力,而是去“卖”的能力。

变革家,以投资视角为您发现风险和商机!2016年的冬天,出奇的冷。“裁、裁、裁,裁不停!”是贯穿整个2016年的主旋律,在百度进行搜索,一天就可以增加20000个裁员消息。伴随着大规模裁员而来的,还有更为严重的倒闭潮及欠薪门,许多被视为明日之星的创业公司以猝不及防之速倒下。投资圈也因此引发连锁发应,眼见逐利无望,又找不到“接盘侠”,大部分投资人血本无归,干脆收紧口袋,任所谓的“资本寒冬论”尘嚣日上。眼看一场创业狂欢变成一场闹剧,浮华过后,只剩累累白骨。

这届创业者与投资人到底怎么了?

创业公司集体办葬礼,错在没认清“创业”本质

漫画《死亡笔记》中,凡是被写进该笔记的人物在死神面前都在劫难逃。

2016年的创业市场也正流传着这样一本死亡笔记,让人吃惊的是,越来越多的明星公司公司位列其中,即便融资千万,也拯救不了如今的命运。然而与漫画不同的是,现实中并不存在让死去之人复活的“死亡橡皮擦”,这些公司或销声匿迹,或转作其他方向。

梳理这些淹没在死亡潮的创业项目,餐饮外卖、出行、汽车、美业、旅游、教育…几乎每个领域都未能幸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数千家公司。

表面看,资金链断裂成了大部分公司死亡的直接原因。

没了资金来源,蜜淘网无法跟巨头拼价格战,澎湃养车不能继续补贴大战,美味七七的供应链不足以支持美味的配送。他们做的各不相同,但死亡的原因极其相似——没有真正的击中市场需求,自我供血又不足,过度依赖资本,一旦外部供血无法及时输送,血槽一空就直接Game over.

创业的门槛是降低了,却不意味着成功的机率增加了,这些死去的项目都是偏离商业本质的,都不能真正解决痛点,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所以死亡是必然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根本没有认清“创业”的本质:

创业的第一个真相: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

要达到高标准的创业成功,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要做到行业的数一数二;

第二个标准,是要可持续成长;

第三个标准,是要被消费者和同行所尊重。

许多创业者口口声声要“改变世界”,却直到项目关闭,都说不上来自己到底改变了“世界的什么”。

创业的第二个真相:创业是长跑,难以速成

创业者如果要达到上述的高标准成功,在创业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找方向阶段;

第二个发展阶段——单项冠军阶段;

第三个阶段——多元化阶段;

第四个阶段——创业帝国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是至少十年以上的事。

创业的第三个真相:创业不是估值游戏

估值只是企业在买卖时候的一个衡量标准,但它是结果,不是过程。

衡量创业企业的指标主要是利润、收入、用户规模,而非仅仅靠估值。

创业的第四个真相:创业不是一堂舞台秀

许多创业者热衷于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混各类社交圈,但创业者需要明白,唯一决定创业成败的是能不能够赚到利润,能不能够赚到收入,能不能获得用户规模。

决定成败的是用户,用户是市场买单,如果买单了,创业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用户不买单,再多的镁光灯,再多的鲜花,都无济于事。

创投圈乱象丛生,突破底线的裹羞布

1、投资圈看似鲜花着锦,实则蜃楼幻景

近两年,为了鼓励“双创”,投资越来越受到政策的支持。“全民天使”已成为创投圈的普遍现象。投资的热潮驱动商人们去投资和创造项目,否则就会被淘汰。这让人相信在当前的创业热中会诞生一些伟大的公司。

《XXX天使投资人一战成名》、《天使投资创造100倍回报率》……圈内流传太多这样的文章,外界只看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一面,却鲜有人提及这个行业背后的暗疮。

高亢的创业热创造出了很多“浮云”。

一些所谓的天使投资人,翻开他的往史,就是众筹玩票的形式,然后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生活中很可能就是一个房地产老板或者煤老板。

此外,现在的投资圈的不正之风越来越浓烈,投资人更热爱“观点”而不是“产品”。创业者们迅速化身为百万富翁,然后又被置于难以达到投资人预期的境地。

并且,投资真的那么赚钱吗?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就公开反思,和李开复徐小平合作的天使会项目无一成功,从2005-2007年,蔡文胜投资了差不多有七八十个项目,真正能赚钱的也就两三个公司。

有数据显示,天使投资的失败率是96%,成功率只有4%。别说“九死一生”了,实际上,投10个项目往往只有“半个”可能成功。

过去两三年资本市场过热,有些机构闭着眼就投了几十个项目,结果这个项目倒闭了,那个项目又黄掉了。又苦于找不到“接盘侠”,大部分投资人相当于以做“慈善”的方式结束投资的个人生涯。投了多么多钱,最终换回来的只不过是几个桌椅和几台电脑,(这也配叫互联网投资?)

中国创投圈的另一个共识,就是公司串通投资人夸大投资资金的数额。早有媒体报道称,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会虚报融资,人民币变美元,融资金额乘以3倍5倍太平常,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把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变成一次性融资更是普遍做法。而风险投资人对此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对于他们也有利无害。

可以说,在中国,投资人大多数拼的都是人性和资源,谁最懂人性和市场,谁就可能投出独角兽,而不是模式上的创新。

2、创业者应恶获益,商业伦理一地鸡毛

今年8月,一家名为“宅代洗”的创业公司火了。这家创业公司火起来的原因,既不是它有多么出色的服务水准,也不是它实现了什么技术创新,而是这家公司的成员在一篇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里透露:他们曾经为了“培养客户需求”,剪断了一所大学男生宿舍洗衣房的电线,让无处洗衣的大学生不得不尝试他们的“宅代洗”服务。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事件持续发酵后,该公司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赶忙声明他们没有剪过电线,那不过是一句带有炒作性质的玩笑话。不管真相如何,其行为都严重挑战了公众的道德观念。

但深究下去,宅代洗事件的结果,即使以最严重的程度而言,无论是因为真的剪了电线而被处于十五天以内的拘留,还是没有剪电线只是因为恶意炒作而被舆论鄙夷,相比它的所得——史无前例的品牌曝光和服务传播——都显得太过划算。

相信有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义愤填膺之余,或许也在恼怒于自己的团队为何没能想到这样性价比惊人的招式。

不可否认,不少优秀的创业公司是兢兢业业的,他们凭良心和实力做生意。然而,充满野性的创业市场是残酷的,这种“残酷”让一些创业者丧失原则和道德感。

在超强竞争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创业者,夸大之词有时候或许是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要手法。但很多创业者缺少的不是去“骗”的能力,而是去“卖”的能力。宅代洗公司的行为固然恶劣,但并非孤例,一些创业公司屡次冲击公众的道德底线。

譬如,曾号称“拿出一亿元给员工分红”的“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就被曝光不仅没能履行承诺,还屡屡压榨手下员工,乃至拖欠工资;而因“十七岁创业”被推上神坛的“神奇百货”总裁王凯歆,则因“疑似跑路”成了创业界的笑柄。


(神奇百货王凯歆)

至于创业公司间的恶性竞争、造谣攻击,并不鲜见。他们或许没有剪断过电线,但是抄袭侵权、捏造数据、给竞争对手下绊子,这些“非常方法”,却实在是不少见:

今年11月,一篇名为“董事长跑路,CEO离职,加多宝神话破灭”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内容直指加多宝不仅工厂停工、内部大裁员,而且由于销售惨淡不得不停止与汇源的代工合作,加多宝遭遇史上最大危机。

对此加多宝方面连称“被黑了”:“这是竞争对手故意打击,内容存在诸多不实。”

加多宝方面还提到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有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守好加多宝人十余年打拼留给你的品牌资产吧。”

且不论阴谋论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死对头王老吉确实获益不少。

另有某二手车交易平台,在D轮迟迟未果的情况下,被质疑数据造假,不仅夸大融资,还存在大量刷单行为,实际交易量严重注水。即便回应质疑称为竞争对手故意抹黑,但在两日内连续发出的两篇公关稿里,月交易数据居然相差了一倍,未免也太做的肆无忌惮(毫不考虑吃瓜群众的智商下限)

“创业”这个名号并不高贵,并不能为创业者提供额外的怜悯和宽容。它既不是行卑劣之事的裹羞布,也不是把一切行事合理化的万能膏——它就和每一份工作一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事底线。创业者需要明白并坚守自己的的职业道德和行事底线,而不是动不动以创业为名突破底线,然后再顺便加一出戏,感动自己。

创业者也并不生而骄傲,这份事业无论有多么激动人心,它同样需要遵从经济规律、公共道德和法律秩序。俞敏洪曾说过,创业就是养出一块丰美的草地,着急是没用的,他把新东方做上市的时候已经44岁了,真要抓住了机遇,什么时间都不晚。

何必总是想着如何一夜走红,如何消灭对手,如何功成名就。你还没到站就急着下车,将面对的必然也不会是你的目的地。

互联网时代真的要落幕了吗?

迄今为止,「双创」光环究竟为中国经济拉动了多少体量仍不可考,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在由政府鼓吹、资本兜底和产业合谋的美好图景中,创业本身也有了形式化的色彩。

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胡乱逻辑,无数人将创业当成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并决心为此不择手段。从夸张到欺骗,只隔了一张纸,在更底层,这些创业者的疯狂是全社会的共谋。

用狄更斯的名言来形容当下的创业热,恰如其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热钱横流的年代,也是一个无数年轻人仅仅是因为想创业就去开家公司、迷失自我的年代。

也许,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业潮,是时候偃旗息鼓,好好反省下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米龙谷变革家采用本文仅为信息提示之目的,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优质项目推荐、创业项目拆解、核心风险提示、身边商机发掘,变革家让您捕捉更多商机、规避更多风险。更多信息请扫码联系我们。

114491339320365817

文章关键词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