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平台决策参考】在行:上线一年,如何落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专家说

zaihang

@变革家(Reformer),专注创业项目拆解,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平台方、领投方、项目方各有动机,经常让股权投资者成为“接盘侠”。@变革家 让您更全面考虑问题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2016年2月1日起,变革家启动“项目分析众包”,和更多专业人士一起为您提供更多元更专业项目投资视角,让您“不纠结”的决策!优质服务需要您的鼎力支持!包养请点击链接:https://jinshuju.net/f/SUptzA

经多位 @变革家会员 的要求,为了便于大家对于各类孵化器、孵化平台、创业空间等形式的创业孵化平台进行决策,变革家摘选了@倪叔 对”在行“近一年的观察结论,仅供各位会员和众筹投资者们投资决策时作为参考。

有一种恨叫做:前任,那是经历过:初遇见时的欢喜及满怀对其未来的期待,然后相处的平淡之中逐渐消磨直至麻木,最终因失望而走向憎恶的复杂情感。

而这种情况并不专属于:前任,对于果壳网出品的o2o经验咨询平台“在行”,倪叔也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2015年3月,姬十三亲自站台宣传新产品“在行”,背靠认知盈余理论,以共享经济开o2o经验咨询的风气之先,倪叔亦一度对其模式颇为看好。

2015年6月25日,在行杭州站开站,倪叔自带干粮在朋友圈大肆宣传推广,2015年期间为其贡献了近千个pv及3笔线上交易。

zaihang2

2016年2月17日,在“在行”上线即将满一年之际,特撰此文聊聊倪叔对于在行平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成立的产品逻辑,不成立的商业模式

中国互联网圈一直有些不成文的怪癖,譬如:一旦讨论到慢公司的商业模式时,就主动忽略盈利的话题,似乎以盈利来要求一干慢公司是一件明摆着欺负人的事。

而果壳又是“叫好不叫座”的表率企业,面向公众与媒体历来只谈用户价值与模式未来,而基本不谈及营收规模与现金流情况,因为虽然果壳系开设的产品线繁多,但一言以蔽之“叫好不叫座”可以说是其内在逻辑与统一标示,而“在行”显然是果壳在此路线上的又一次夺路狂奔。

详观“在行”的商业模式,不难体会其设计者的智慧与狡黠,在用户价值部分“付费版知乎”“共享经济下的社会大学”等模式比喻描画清晰,不乏精巧绝妙之处……但谈到如何盈利,则突然切换到了天真处男模式,一句“在每次交易中抽取一部分费用实现盈利”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从用户价值到商业价值的完整闭环。

然而这显然是不值得一驳的:同是交易抽佣模式之下一对比天猫就非常明白:

用户规模-

在行2.16号公布的最新数据:运营一年百万级注册而已,官方微信号头条阅读不足1000,目测粉丝量低于1万;

使用频次-

上新缓慢且不能重复购买的情况下,一周打开一次算多吧?o2o是高频打低频的领域,如果知乎/豆瓣等相对高频应用要切入在行的市场,果壳打算用什么抵御呢?

商品规模-

时间为稀缺资源,天猫商品可以重复消费,经验不可,而且牛人不可能接多单,因此只能靠长尾,头部效能低下,难以保证整体的商品规模+交易效率;

交易规模-

低频需求,客单300-500,全国统合能有50万/天吗?抽佣后能得多少?团队工资一天得多少钱?

而在这几大关键指标之上,在行几乎都没有做好做大的可能,配上o2o线上线下联合的高平台运营成本,所谓的盈利可能显然只是一张专供投资人的大饼。

以平台上线的时间点来看,正值国内互联网创投泡沫破碎的前夜,或许高层们觉得只要多做一摊子事就一定能骗到投资人上床吧?

但很遗憾,随后的资本寒冬潮让果壳高层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自2014年底的2000 万美元C 轮融资之后,无论是在行个体还是果壳母体,均有没有任何后续融资消息,显然资本市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果壳的slogan叫做:科技有意思,倪叔深以为然,但有意思和有价值是两件事,守住一个细分领域不计成本的耕耘下去,是果壳在行们的常态,而其的商业价值之花何时能够开放,或许对于姬十三们来说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增速最快的第一年才百万级注册用户,运营及市场团队究竟在干嘛?

2016年2月16日,在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致在行用户的一封信》,其中谈及“现今「在行」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和宁波七个城市开拓市场并支持全国通话的远程服务,平台入驻行家6000+,注册用户过百万,在共享经济浪潮之巅广受政府及媒体的高度关注。”

zaihang3

这段话基本验证了,倪叔对在行团队运营能力的诸多猜想: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量规模甚小

一款互联网产品在多番推广运营一年的情况下,仅有百万级的注册用户,以这个或许只是大公司一次市场活动的新增用户量来说,那么请问运营+市场团队究竟在干嘛?要知道:用户量是互联网产品的一切,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谈“模式未来/谈品牌影响力/谈盈利”都只是一本正经的扯淡。

而且用户规模远小于预期,不但暴露出运营+市场团队的低效能,更要命的是侧面表明了,在行产品所对应的特殊细分市场背后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之中旺盛,如何低成本的获取有限用户将是“在行”产品在未来1-3年之内的重要课题与瓶颈所在。

其次,尴尬的地方站模式:

以2015年6月就已经开通第四站杭州的进度情况下,到16年2月才新增3个站,而且其中还包括宁波这样毗邻杭州的边缘城市。

出现如此状态,显然:除开最开始的北京/上海站有短暂的井喷效果,后面几站的运营情况均不如人意,才导致了战略步伐上的放缓,尤其信中提到的“支持全国通话的远程服务”不免给人“地方站模式遇挫后欲转型求生”的猜想。

但这样的窘境,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每家公司都有自身的惯性与基因所在,虽然“在行”是在果壳原有业务逻辑的延长线上的,但究其本质:毕竟是o2o行业。

无论是跨地域运作的高运营成本,非标电商产品的效率运营,还是o2o地推人才的招聘与管理,都是果壳系所缺乏的经验所在,有此糟糕表现自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平台多样性缺失,因选择了一个狭隘的价值取向

曾经“在行”带给倪叔的美好想象在于:通过在行的模式能够挖掘出这座城市中真正有趣的人,比如:豆瓣/知乎上的深度用户,这些人不知名但有趣鲜活,而让倪叔失望的现实是,在行团队选择了一个狭隘的价值取向:B2C。

B2C即所有上“在行”的行家,都要经过官方提供的统一的单一价值标准进行验证与审核,于是就铲除了:在行在行家选择上的:高度同质化+唯title化;

打开在行app,除开少数成名已久的人物有跨界经历之外,大部分的行家都是混迹各个互联网公司的某总监/创始人/投资人,在诸多的title背后却未必有几分才情与趣味,若无业务关系实在不必花钱一见,而若有业务关系,托个朋友关系必能见上,又何必要靠手机做媒?

而在行宣扬的6000+行家,根据地域一割裂,再加上价值单一取向后的高同质化,给用户留下的选择空间还有多少?倪叔辛苦蹲守一年,看完杭州站全部的348位行家资料后有兴趣一见的不到5位……

一个糟糕的互联网公司的可怕就在于:它敢于假定自己可以全面预测用户的需求,并自大的以此意淫出一个准入标准,贯彻执行自以为是的假品质化,而忽视平台产品自身原本就包含的多样性……

o2o经验咨询本是一个好方向,奈何交到不善商业经营的果壳团队手里,将一把好牌打至如斯境地,实在可恨又可悲。

上线一年无重大改进,产品团队毫无建树

但如果倪叔对“在行”运营商务团队的厌恶,还只是50分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倪叔对在行产品团队的恨至少得1000分!

以致于倪叔想要说一个听起来有点荒谬的猜想:如果姬十三把在行产品团队全开了,或许是目前在行最佳的破局之道!

倪叔敢于出此恶言,是倪叔通过观察确认:在行产品自上线一年已来就没有过任何有意义的重大改进,并且伴随有对平台模式理解的重大错误:

首先,是上文提过的狭隘的定义了平台的物种多样性:

运营bd团队只做顺手的事情可以理解,产品团队不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不作为啦;

其次,忽视了平台个体的活跃度:

从上线到现在,所有行家除开一张整体个人页之外,再没有任何可以在平台上做内容/做互动来推广自己的位置与机会,于是一个以人这么特殊商品为纽带的平台,硬生生做成了一片死寂的货架;

所有辛苦bd来的行家一旦完成入驻,除开接单就和平台无关啦,而行家作为平台中最核心的个体而言,既然没有任何活跃度可言,而且也没有任何活跃度可以运营,于是运营只能做审核,BD只能不断重复拉人……平台价值沉淀何在?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用来形容产品经理的工作真是一点错没有,对于能把在行产品做到这个地步的产品经理,我只能说:随便请一个BAT的产品实习生都绝对比他好。

产品上对平台模式的错误定位,配合上一年运营后呈现出来的:细分市场需求不旺,团队运营效能不足,o2o运营成本高歧,盈利无望融资无门等窘境,对于曾经一度寄予厚望的在行产品,倪叔除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声叹息之外,再无一言可对。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将继续听到和“在行”有关的声音,但它和很多注定在互联网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产品一样,它会逐渐不再重要,直至走出我们的视线以外……(文/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来自搜狐科技

关于“孵化平台”的更多路演实录、投资建议和模式分析等重要决策参考信息请点击这里:http://biangejia.com/archives/tag/%E5%AD%B5%E5%8C%96%E5%B9%B3%E5%8F%B0

怎样获得“让人尖叫”的众筹项目投资建议?

(1)扫描并关注变革家公众号:biangejia 。

(2)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项目名称(空格)变革家”。

(3)加入会员/VIP,包养变革家。多位专家多个角度真诚直言,让您决策“不纠结”!点击获取:https://jinshuju.net/f/SUptzA

biangejialogo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